數位相機常見的檔案格式大約是這三種吧,JPEG , TIFF , RAW 檔案。

一般來說,JPEG 與 TIFF 都是屬於一般的點陣圖影像,也就是當光線通過鏡片,通過快門,在感光元件上留下訊號後,感光元件即依照程式將感光元件的訊號轉換成點陣圖,並且儲存。

這兩種格式,一般的後製軟體,Photoshop, Photoimpact... 等等,都能輕易開啟,並且加以編修。

那麼有什麼不同呢 雖然都是點陣圖,可是在儲存的時候,JPEG檔則使用壓縮的方式儲存,而TIFF檔案則不加以壓縮儲存,因此在同樣畫素下,例如同樣都是3008 x 2000 的解析度,紀錄TIFF檔案可能得需要17MB以上空間來儲存,而JPEG檔案則視壓縮率大幅縮小在3.5 MB以下,甚至連600KB都不需要。

然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,既然 JPEG檔案這麼省空間,又為什麼還要脫褲子放屁的設個TIFF格式來讓你選擇呢 因為在壓縮的過程中,或多或少會破壞畫素資訊,讓壓縮過的JPEG檔案的顏色以及細節變差,而TIFF則忠實的紀錄每一個畫素應有的顏色,紅就是紅,藍就是藍。

至於JPEG破壞畫素的程度,就看壓縮比率而訂了,數位相機裡的壓所比率設定不像後製軟體那樣的精細,通常只分成兩到三個等級,最佳、良好、普通。如果你設定最佳,能照的相片數量就比較少,因為壓縮率較低,檔案就略大,破壞程度就少。 如果你設定為普通,則可以照的數量就多多了,但是壓縮率較高,圖素的破壞程度就大。

JPEG的破壞力可是不容小覷的,就像西毒歐陽鋒杖上的蛇毒一樣流毒無窮,就算你設定最佳,恩,也就是一百分的東西打個九五折好了,可是當你回家,下載到電腦裡以後,恩,覺得不夠亮不夠鮮艷,用軟體調整了一下,再存檔.... 這下慘了,原本的九五折就又得打九五折....過兩天你又拿出來調整又存檔.... 那就再打九五折..... 畫質是肯定越來越差的。

這樣講好像有點危言聳聽,JPEG都碰不得似的...其實也未必,JPEG的小體積實在是太迷人了,如果畫素的破壞在程度以下,肉眼不容易察覺的狀態下,還是可以利用,因此建議各位在使用JPEG檔案格式的時候,將品質設定成最優。回家下載以後,好的作品不妨轉存成 TIFF 或是 BMP 檔案格式以保留最好的品質。如果不轉其他格式,也應該盡量減少編修的次數,至少要把原檔妥善保存。

至於RAW檔案,則是感光元件上紀錄的原始訊號。還未經過機身的軟體轉成點陣圖的訊號。

因此要讀取RAW檔案就像需要重新解碼一樣的需要特別的軟體,例如 Photoshop CS 有支援 RAW 檔案,或是Nikon出的 Capture 4.

既然保留了最原始的資訊,於是經過軟體開啟以後,我們擁有更多的空間來進行調整,白平衡、曝光度....等等,當我們在第一時間沒辦法拍下最完美的照片的時候,RAW檔案提供我們更大的空間來彌補當時的不足。

當然,調整完畢之後,依然得轉存 點陣圖,也就是 JPEG 或是BMP或是TIFF檔案格式,拿去外面沖洗店家才讀的了喔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轉貼來源:網路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iccer(發音hikr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