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有一個新的名詞叫做「窮忙族」,意思是「錢少事多、忙個不停,卻始終是
窮光蛋一個;窮忙族無力置產,連退休養老金也無著落!」。這是來自於最近一
份調查,針對一九八○到二○○五年期間,台灣廿五到六十四歲男、女性勞工,
每周工時和時薪的變化做的研究報告。在報告中所指出:

男性時薪所得前百分之十的「富人組」,近廿五年來每周工時減少了八小時,時
薪則增到接近八百廿十元,但男性時薪所得最後百分之十的「窮人組」,廿五年來每周工時不減反增,時薪換算下來才八十元。女性勞工的「富人組」和「窮人組」也呈同樣趨勢,顯現台灣漸走向「窮者越忙、富者越閒」的社會。

解釋其中的原因,有專家指出,富有的人因為有錢有閒,有能力有時間吸收新知,考取證照,甚至自我進修,如唸EMBA,除了強化自我專業外,還可以建構上層人脈,讓自己升遷或轉職更順利。這些能力的培養,也讓富有的人有管道進行多元投資,讓其在金錢與資源上同時獲得提升,形成正向循環,進而深化在上層結構的基礎。

但是,窮忙族卻為了養家活口,可能身兼數職,累到沒有時間好好規劃自己的人生,也不能投資自己,而且也因為沒有時時充電,讓自己職場能力與自我腦力退化速度加快,競爭力更為薄弱,進而陷入惡性循環。

然而根據2007年版E-ICP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顯示,我們來分析以上的論點是否存在。在條件設定上,除去29(含)歲以下以及51(含)歲以上者族群,同時屏除掉「沒有收入」以及「個人收入未滿10000元」者,以讓整個數字分析有個比較客觀公正的角度,盡量避免受到不同年齡層、不同發展階段、不同資源能力等因素的影響。將30-50歲的族群依照個人收入別,來比較他們的生活型態,從而找出論證的基礎。

從圖一可以看出,個人收入越高者,在以下層面的比例越高:

●要做的事情很多,時間總是不夠
●社交活動時我是比較活躍的份子
●會積極參加進修或在職訓練,以爭取晉升機會
●會努力瞭解新型的投資或理財工具



此外,個人收入越低者,在「總覺得我的能力不如別人」的比例越高。而「周圍輕忽(低估)我的才能,使我有些鬱悶」的比例,則沒有受到個人收入高低而明顯的影響。

由以上數據可以發現,不管收入高低,其實每個人都很忙。只是收入較低的人是「窮忙」,而收入越高的人則是忙在「進修本職學能以爭取晉升機會」、「人際關係與社交活動」、「吸收投資理財工具的相關知識」。在時間的運用上,收入越高的人甚至比收入較低的人更感覺到時間不夠用。

在心態與自信心層面,不管是否有錢,每個人都希望得到週遭環境的人的肯定,這也反映出心理學上的「希望得到環境支持的需求」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性。但有趣的是收入越高的人越有自信,因為收入越高的人不會擔心別人低估他的才能而鬱悶,收入較低者則比較會擔心別人輕忽自己的才能。這或許也是一種社會的價值:認為「越有才能的人、對企業越有貢獻的人理應得到較高的薪水,所以收入越高就會反映出來似乎是越有才能的人」的這種價值觀。

經過2007年版E-ICP的資料發現,並非僅有「窮忙族」,也有「富忙族」。畢竟在這個時代,競爭激烈,僅有極少數的人可以很悠閒但很有錢的過一生,大多數的人,不管收入高低,都必須要戰戰兢兢,才能在社會上生存。因此,對大多數的人而言,我們都是「忙碌族」,只是我們可以追求的是「忙要忙的有代價」。如何像收入較高的人一樣,忙在「進修本職學能以爭取晉升機會」、「人際關係與社交活動」、「吸收投資理財工具的相關知識」,則是任何想要擺脫「窮忙族」所要努力的方向。

轉貼來源:東方線上/研究員 陳順吉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iccer(發音hikr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